1898年,戊戌变法失败,大清王朝对维新派展开血腥镇压。
读书人黄乃裳,赫然出现在朝廷通缉令的第十一位,国内已无他立足之地。
眼看故国陷入绝境,百姓无家可归,一个被满世界通缉的读书人,能做什么?他没有选择逃亡,而是毅然下南洋,要在海外为同胞们开辟一片新家园,亲手造出一座城,这座城,叫诗巫。
一、他曾以为,读书和信仰能救这个国
1849年,黄乃裳生在福建闽清的穷乡僻壤,祖祖辈辈都是农民,他懂农活的苦,但更痴迷于书本。
这人有点拧巴,他一边埋头苦读,28岁中秀才,45岁才中举人,这在当时算相当晚了,另一边,他信了近三十年的基督,还当过传教士,想用西方的教义启迪民智。
展开剩余87%黄乃裳
他似乎觉得,这两条路总有一条能通向光明,考科举,是为了当官后更好地传教,传教,是想换个办法救救身边这些麻木受苦的同胞。
他天真地以为,只要个人修行够了,官做大了,信徒多了,这个摇摇欲坠的国家,或许还有救。
可这又能怎么样呢?
二、一场海战的炮火,炸醒了一个读书人的梦
1894年,甲午战争爆发。
冰冷的结果,是军事的溃败,更是整个民族的奇耻大辱,而对黄乃裳个人而言,还有一层撕心裂肺的痛。
黄海大东沟,他的亲弟弟黄乃模,是“致远”舰的副管带,跟着邓世昌一起,随舰沉入冰海,壮烈殉国。
国恨家仇,像两座大山瞬间压顶,这炮火不仅击沉了致远舰,也几乎击垮了黄乃裳的精神世界,他猛然惊醒,原来靠着读圣贤书、传福音,根本救不了这个烂到骨子里的国家。
他的人生,就此掉头。
他不再幻想做什么太平官,而是冲进了维新变法的浪潮,跟着康有为、梁启超搞“公车上书”,在福州办起第一份报纸《福报》,拼了命地呐喊,想叫醒身边还在沉睡的人。
然而,梦醒了,天却更黑了,1898年,戊戌变法百日维新,转瞬即逝,慈禧翻脸,屠刀落下,六君子血染菜市口。
他的名字,出现在了朝廷通缉令的第十一位。
仓皇逃回福建老家,看着清廷的疯狂和百姓的绝望,他心底最后一丝幻想也破灭了,既然国内已无立足之地,那就去海外,为走投无路的同胞,蹚出一条活路。
三、既然故国不容,那就为同胞造一个新家
1899年,50岁的黄乃裳,毅然下南洋。
他像一个迟暮的哥伦布,不是为自己寻找黄金,而是为同胞寻找一片能扎根的土地,他跑遍了马来半岛,最后把目光锁定在沙捞越的诗巫。
这里河网密布,土地肥沃,关键是人烟稀少,当地的统治者也欢迎移民开垦,更重要的是,这里能让一群离乡的中国人,继续说着中国话,守着中国根。
1900年,他与当地签下了一份《垦约》。
这份合约,给了华人前所未有的自由和尊严:信仰自由、言论自由、免税、自治,租期999年。
这简直就是一份反向的《南京条约》,只不过,这一次我们是平等的一方。
带着这份希望,他回到福州,凭着一张嘴、一颗心,说动了1118名同胞,跟着他远渡重洋,这些人里,有活不下去的农民,有信服他的教徒,但更多的是对故土彻底失望的人。
他给这片新土地取名“新福州”,自己成了“港主”。
一片乐土?谈何容易,诗巫迎接他们的,不是遍地鲜花,而是毒蛇猛兽横行的原始雨林,洪水一来,水稻就全完了,工具简陋,垦荒全靠手砍斧劈。瘴气、疾病,更是无时无刻不在索命。
绝望的垦农们开始咒骂他,骂他是骗子,黄乃裳一言不发,卷起裤腿就下田,和大家同吃同住同劳动,自己病得站不稳,脸上也绝不露出一丝苦相。
他顶着所有的压力和怨气,建学校,设医馆,带着大家硬生生把这片蛮荒之地,开垦成了一片冒着烟火气的家园。
信息来源:《澎湃新闻》
信息来源:《澎湃新闻》
四、安顿好同胞的肉身,他转身去救国家的灵魂
诗巫的“新福州”渐渐走上正轨,但黄乃裳却在1904年选择了离开。
直接原因是,沙捞越王想在垦区开赌场、卖鸦片,黄乃裳宁可撕破脸也坚决不干,双方闹得很僵。
但更深层的原因是,他在新加坡见到了孙中山。
孙中山的“三民主义”和革命思想,像一道闪电,劈开了他心中最后的迷雾,他彻底明白了,修修补补没有用,这个国家需要一场彻底的革命。
孙中山
同胞们在诗巫已经能活下去了,可整个国家的灵魂还在沉沦,安顿好大家的肉身,他决定转身回去,拯救那个更宏大的目标。
回国后,他做的第一件事还是办教育,他深知,救国必先开民智。
在老家闽清,他一年多就创办了34所新式学校,教孩子们科学和英文,后来黄花岗起义,牺牲的福建籍烈士里,有一半都是他的学生。
黄花岗起义
1911年,辛亥革命福州光复,63岁的黄乃裳,扛着十八星大旗,第一个冲进清军的指挥部。
民国初立,他为临时政府四处奔走,以个人信誉向南洋华侨募捐了70万巨款,自己呢?午饭常常就是一盘芥菜、一碗蚬子汤。
他好像有用不完的精力,直到袁世凯称帝,他又投身反袁,因此被捕入狱,海内外一片哗然,声援如潮,袁世凯竟被迫放人。
出狱后,他写道:“愿矢志尽余生,把利他主义置于入墓之日。”
五、他什么都没留下,又好像什么都留下了
1924年,黄乃裳病逝,享年76岁。
他一生奉行“三不主义”:一不买田,二不存款,三不盖房。身后空空如也,没给儿女留下一分钱。
可他留下的东西,又多得数不清。
信息来源:《东南网》
信息来源:《东南网》
他的大女婿林文庆,后来成了厦门大学的校长。
二女婿伍连德,是中国现代防疫事业的奠基人。
外孙林可胜,被誉为“中国生命科学之父”,一家人,皆为国之栋梁。
他一手创建的诗巫,如今已是沙捞越的第三大城市,一座繁华的“小福州”,城里有黄乃裳路,有黄乃裳中学,人们提起他,依然恭敬地叫一声“港主”。
他没给子孙留下一砖一瓦,却给了诗巫和中国,一个黄乃裳。
发布于:广东省杜德配资-配资公司10大排名-配资加杠杆-配资专业炒股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