韩子曰:“儒以文乱法,而侠以武犯禁。”
秦汉之际去封建之世不远,所以游侠风气浓厚,比如司马迁《史记》中有专门的《游侠列传》,两汉三国社会上游侠之风不减。今天咱们就来聊聊三国英雄们的游侠背景:
曹操任侠放荡太祖少机警,有权数,而任侠放荡,不治行业,故世人未之奇也——《三国志·武帝纪》
《三国志·武帝纪》开篇语出惊人,直接说曹操“任侠放荡”,不熟悉当时游侠、任侠风气的,可能会大吃一惊。其实翻阅《三国志》的记载,许多历史名人,都是任侠或者游侠。
比如夏侯惇,在大家的印象中,似乎就是独眼龙、盲夏侯,但夏侯惇14岁时,因为有人侮辱他的老师,而拔剑杀人,之后“以烈气闻”,这多少有点褒赞的含义;再比如徐庶,史书记载年轻时为人报仇,白粉涂面披头散发逃走,后来才折节读书、虚心求学。
曹操的任侠,其实有很多事迹。《幼童传》记载曹操10岁那年,曾经下水搏击蛟龙;《世说新语》记载曹操少年时代和袁绍悠游浪荡,居然在人家结婚的时候去抢人家的新娘;还有记载说,曹操曾试图刺杀当时的大宦官张让,被发现后,靠舞手戟逃出。
其实曹操任侠的性格,也是促成他最终和张邈首倡义兵讨伐董卓的一大原因。任侠或者游侠,固然有不好的一面,但往往这种人也都壮怀激烈、敢作敢为,有着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倾向,所以自然就看不惯董卓这种蛮横跋扈的军阀。
刘备结交豪侠身长七尺五寸,垂手下膝,顾自见其耳。少语言,善下人,喜怒不形於色。好交结豪侠,年少争附之。——《三国志·先主传》
鲁迅先生曾评价《三国演义》:“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,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。”实在是非常允当,刘备其实是一个壮怀激烈的血性男儿,却被罗贯中刻画成了哭哭啼啼的仁厚长者,多少有些过犹不及。
据《先主传》记载,刘备少年时曾与公孙瓒一起跟从大儒卢植学习,但刘备不怎么爱读书,喜欢狗马、音乐、美衣服。身长七尺五寸,两手下垂等到膝盖,能看见自己的耳朵。不爱说话,能善待下人,喜怒不形于色,喜欢结交豪杰,当地豪侠都争着依附刘备。
中山大商张世平、苏双等携千金,贩马来到涿郡,见到刘备,于是给其资助,刘备得以用来集结到很多人。其实关羽、张飞都是当时社会的游侠儿,所以刘备才能和他们深深的相交。也无怪乎有人说,刘备当年在涿郡涿县,其实就是个“黑社会头目”。
袁绍好游侠隐居洛阳,不妄通宾客,非海内知名,不得相见。又好游侠……不应辟命。中常侍赵忠谓诸黄门曰:\"袁本初坐作声价,不应呼召而养死士,不知此儿欲何所为乎?\"——《英雄记》
与曹操、刘备不同,袁绍可是名门子弟,汝南袁氏四世三公,门生故吏遍布天下。似乎袁绍不应该喜好游侠,但其实当时社会风气如此,不论什么阶层的年轻人,都会受到游侠之气的影响。
《英雄记》记载袁绍好游侠,喜欢结交豪杰之士,而且不接受朝廷、公府的征召。这引起当时中常侍赵忠的警惕。中常侍赵忠愤愤然地警告说袁本初抬高身价、不应朝廷辟召,专养亡命之徒,不知有何图谋。叔父袁隗听到风声后斥责袁绍,但袁绍依然不为所动。
党锢之祸,天下士人受到严重打击,袁绍与张邈、何颙等人为“奔走之友”,曾解救不少党人。所以等到关东联军起兵讨董之时,袁绍凭借自己的家世、声望,顺理成章地被推举为联军盟主。
三国人物好游侠的并不限于以上所述。比如董卓“少好侠”;袁术“以侠气闻”;张邈也是“以侠气闻”;臧霸十八岁与宾客截杀官吏救出父亲“以勇壮闻”;典韦“有志节任侠”;李典“有雄气”;李通“以侠闻於江、汝之间”;甘宁“少有气力,好游侠”。
吕思勉在《秦汉史》中指出,秦汉之际的游侠,多与权贵相结交,而且经常犯上作乱,到了朝代更迭纷乱之际,则往往成为挑头闹事的。比如汉高祖刘邦本来就是游侠浪荡之人;光武帝刘秀也曾经藏匿逃亡的罪人,官吏不敢登其门,哪里是什么所谓的谨厚之人?
汉末三国也是如此,曹操、刘备、孙坚、袁绍、袁术等都有游侠之气,当汉末丧乱之际,这些人物迅速成为各方诸侯。所以轻侠之徒,往往最容易成为时代的弄潮儿,风起云涌之际,挑头的也往往多是游侠之徒。
参考资料:《三国志》裴松之注、吕思勉《秦汉史》
杜德配资-配资公司10大排名-配资加杠杆-配资专业炒股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